都市快报报道“一定是她怀孕的时候看了太多动画片。”
“怎么生了个‘猪八戒’?”
“小孩子奶都吸不上,以后怎么办呀?”
亲戚们的闲言碎语,就这样一字一字扎在年轻妈妈小菊的心上。年3月,医院里,她的儿子长奎出生,是一个患有严重唇腭裂的宝宝。
在我国,大约每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出生时罹患有唇裂、腭裂或唇腭裂。唇腭裂是胎儿发育过程中,颌面的某些突起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没有正常地发育或者融合造成的,可能与遗传、营养、内分泌或感染、创伤等有关,尚不能完全清楚它的形成机理。但当时缺乏这些知识的小菊常常懊恼不已,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才造成了孩子的痛苦。
“我不知道该做什么,要找谁帮忙,只知道我要负起这个责任。”一年后,小菊听到一个好消息: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将医院为患有先天唇腭裂的孩子提供免费手术治疗的机会,去医院现场登记筛查,符合条件可以马上接受手术。
小长奎就是在那时接受了第一次修复手术。他的主刀医生是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的医疗总监史颂民教授,从年第一次作为医疗志愿者参与免费为唇腭裂孩子提供手术的公益活动开始,史颂民已经陪伴“微笑公益行动”一起走过了整整30年。
今天是世界微笑日,一起祝愿“微笑公益行动”30周岁生日快乐!
名兔唇宝宝重拾笑容背后是个辛酸的故事
“只要看到那些孩子,看到那些家长,那种很期盼的眼光,你可能会跟我一样走这条路。”66岁的史颂民一直在帮助唇腭裂患儿的第一线,看到过许许多多和小长奎相似的故事。
她曾医院门口不肯走的72岁老人,由于年纪太大,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他没有通过筛查。
史颂民至今记忆犹新。她问老人的儿子:“你们为什么不回去?”老人的儿子回答说:“我爸爸觉得自己豁着嘴巴来到这个世界,不希望自己豁着嘴巴再回去。”史颂民听到这两句话,心中一阵酸楚,最终决定为老人实施手术。
“老爷爷还有驼背,不能平躺,我们就在手术台上面垫了两个枕头,让驼背跟头平齐了。这样就无形中抬高了手术台,然后我站在一个大脚凳上,给他把手术做掉。”
在西藏昌都,一对姐弟骑着马赶了三天的路,医院,找到史颂民。17岁的姐姐说,她听当地的大学生村官介绍,昌都来了医生可以免费做唇腭裂修复手术,就带着2岁的弟弟来求医。他们一家姐弟5人都是唇腭裂患者,因为一匹马只能坐2个人,其他的孩子就错失了那一次手术的机会。
30年来,“微笑公益行动”项目足迹已经走过了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帮助海内外多名低收入家庭的唇腭裂孩子重拾微笑。
今年4月,刚过完5周岁生日的小长奎在六盘水接受了第二次免费唇腭裂修复手术。孩子恢复得很好,再出门时,那些曾经的指指点点不见了,难得有人看出来,都竖起大拇指夸一句“手术做得太好了”。今年秋天,重拾微笑的小长奎就可以快乐地去上幼儿园了。
名医护人员攒假期来当志愿者
公益活动更要细致、严谨、高效
一次次成功的手术,一张张重新绽放的笑脸,都因为有约名和史颂民一样的医疗志愿者:整形医生、麻醉医生、儿科医生、护士……他们付出的不光光是爱心和情怀,还有高超的医术、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攒起来的假期。
医院整形科护士长江平也是从年就开始参与微笑唇腭裂救助活动的资深志愿者。“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学术交流机会,医疗志愿者们都非常专业,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新知识。”江平说。
年,她参加了“微笑公益行动”在山东临沂举行的集中救助,当时麻醉医院的乔庆主任,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他特别要求全麻手术间再多配一个氧气瓶。医院有中心供氧,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另外配备氧气瓶。乔主任说:“要保证安全,我们做慈善活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