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猫叫综合征CdCS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症状及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5584144.html

猫叫综合征(CdCS)[OMIM]是最常见的染色体缺失综合征之一,患儿哭声高调尖锐,似猫叫,因而得名。

该病是由于5号染色体短臂末端部分缺失所致,标记为5P-,因此又称5P-综合征。

发病率约为1/-1/活产婴儿,占极重度智力障碍(IQ20)患者的1%左右。此症可发生于任何种族及地域,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女男比例约为4:3。

典型临床症状:

猫叫样哭声(婴幼儿期特征性表现)

以猫似的高声叫声,猫叫样啼哭、智力发育迟缓、严重的精神运动障碍、明显的智力低下和畸形特征为特征、新生儿期肌力低下

猫叫综合征(CdCS)的临床诊断:

1、详细询问先证者的症状学特征及遗传家族史

2、查体时注意发育情况、外观、神经体征,尤其是疾病特征性的体征

3、对疑诊者进行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检测

4、向患者解释检测结果、遗传咨询

5、对遗传诊断明确、有生育要求的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根据结果进行遗传咨询

6、根据患者病情制订治疗方案

猫叫综合征(CdCS)的治疗

1、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治疗应个体化。

2、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涉及眼科、耳鼻喉科、骨科、心理科等,营养师、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的加入对患儿的喂养、语言发育、体格发育、运动发育等有帮助。

猫叫综合征(CdCS)的基因诊断

猫叫综合征(CdCS)的遗传学病理基础是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缺失片段大小不一,可短至仅5p15.2区带缺失,亦可长至整条短臂缺失。以往多采用FISH检测。选取FISH探针,对患儿及其父母行中期染色体FISH检测,以确认该变异以及明确是否来源于父母。

近年来发展的微阵列芯片技术(aCGH、SNParray)等也可以考虑检测。

推荐:羊水穿刺+CMA或核型,CMA优先,可确诊

羊水穿刺后行CMA是目前唯一可以在“产前阶段”查出CNV的检测方法。CMA报告一旦提示发生CNV,尤其当CNV片段较小(一般1Mb时),夫妻双方第一时间做同样的CMV,以通过家系验证的方法来排查该CNV是否为“多态性”,或是否有较高的致病可能性(当片段较大时),并结合数据库和临床检查,最终决定妊娠是否持续或终止。此外,当该CNV的长度4Mb时,目前主流的PGT-A很难准确地提示这段CNV是否存在。

早孕期超声表现:胎儿颈后透明层增厚,心脏畸形等。

中孕期可有更多畸形表现出来:神经管缺陷如脑膨出、脑积水、后颅窝异常、小下颌、鼻骨发育不良、淋巴水囊瘤、胸腔积液等。

晚孕期除了以上表现外,还可检测到小头畸形、骨骼发育异常(SD)、眼距增宽、胎儿水肿、腹水、生长发育迟缓。

小头畸形、胎儿水肿、特殊面容、小下颌、眼距宽、生长发育迟缓是5p缺失综合征诊断要点。

高音调的哭声源于5p15.3的缺失,其他的症状源于5p15.2的缺失。

致病基因

由染色体5p末端缺失引起,第5号染色体短臂末端缺失引致

SDHA、SLC6A19、NDUFS6、CTNND2、TERT等。

猫叫综合征(CdCS)产前诊断流程

疑似染色体病或基因组病先证者就诊→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检测

→发现5p缺失→先证者父母行细胞遗传学检测→高危胎儿产前诊断

→未发现染色体遗传或结果不确定→提取外周血gDNA→微阵列技术检测

→发现5p缺失→先证者父母行FISH验证→高危胎儿产前诊断

→其他区域拷贝数变异→按相应疾病诊断流程

→未见致病变异→不提供产前诊断

猫叫综合征(CdCS)的遗传咨询要点

约80%的猫叫综合征(CdCS)患者为新发缺失突变,其同胞再发风险极低。约10%-15%的患者遗传自父母,且父母多为平衡易位携带者,不到10%的患者是罕见的染色体重排所致,故完整的遗传咨询内容包括对患儿父母进行遗传学检测,但外周血检测正常的父母不能排除生殖腺嵌合状态,再生育仍需产前诊断。

先证者诊断明确后,可对胎儿样本(绒毛、羊水或脐血)同时进行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检测。

案例分享

女孩,9岁。

临床表现:不会说话,不会走路,8岁会爬,会扶站扶走,可独站片刻,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差,双足外翻,大腿内收,招风耳,临床诊断为综合征性发育障碍。

家族史:送检者父母没有相应临床表现

检测结果

这个基因组区域涉及SDHA、SLC6A19、NDUFS6、CTNND2、TERT等多个已知致病基因,类似的拷贝数缺失变异在多个相关临床案例中被报道过,报道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精神发育迟缓,小头畸形(当枕骨当额前周径(OFC)3个标准差或第0.4位百分数时可用该术语。原发性小头畸形发生在妊娠36周以前。),眼距过宽,生长发育迟缓等(PMID:,)。到目前为止,这个变异在我们参考的人类基因组变异数据库(DGV)中没有报道。综上所述,结合送检者的临床表现和家系分析,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变异分类指南(PMID:),这个变异为“1类-致病变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