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我是一个母亲,我讨厌自己的 [复制链接]

1#
丙酸倍氯米松粉雾剂能不能治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5332.html

有一个话题,很少被认真的讨论过

“父母,尤其是母亲,

真的会讨厌自己的孩子吗?”

相信不少人看过日本童星芦田爱菜的成名之作《Mother》,里面讲述了一个被妈妈装在垃圾袋里扔掉的孩子,最后被老师解救的故事。这部豆瓣评分9.4的日剧,后来被中国翻拍成《不完美的她》,并由*主演。

片中那个丢弃孩子的生母都给了观众不小的心理冲击--世界上真的有这样厌恶孩子,对孩子如此无情的母亲吗?

▲日剧《mother》中由尾野真千子扮演的生母

其实,这部经典日剧诞生的原因就是答案。本剧的编剧是坂元裕二(也是经典日剧《东京爱情故事》的编剧),后来在采访中透露,他编这部剧的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他的小孩刚刚出生,因为被孩子弄得很烦躁,讨厌孩子,才写了这部剧。

▲影片中被生母放在垃圾袋中扔掉的小孩

有多少人偷偷恨着自己的小孩?

确实有不少为人父母者,真的讨厌自己的小孩。

9月份,在微博上有一条转评过万的帖子,整理的是知乎上的一个讨论“我是妈妈,我非常讨厌自己的小孩”下面的评论。

这里面留言的很多妈妈,都让人想起日剧《mother》里那位用垃圾袋把孩子扔掉的生母:

除了知乎,在美国匿名社交软件whisper上一样也有很多父母在坦白自己对孩子的厌恶。

“我已经筋疲力尽了,我恨我的小孩,因为他我胖了好多,也掉了好多头发”“我讨厌我的孩子,无论我怎么教他们,他们都还是那么笨,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不会要小孩”“我恨我的孩子,所有的东西都被他们毁了,没有一天我不在修他们弄坏的东西。”“我恨我女儿,她真的太像我了,我忍不了她,我想把她扔了,她现在7岁”

“我很不想承认我恨我的孩子,他们把我困住了,我已经记不得我上一次觉得开心是什么时候”

厌恶的极致

对哭闹的幼小子女泛起的极度厌恶,是近年日本影视频繁涉猎的主题。

在日本电影《来了》里,耗费父母大量精力的小孩如同恶魔一样把父母和家庭逼向崩溃。

而在年《世界奇妙物语》特别篇中,一直哭闹的小孩让母亲束手无策,在绝望的时候,母亲在一条下坡陡路上,几乎放掉了推着婴儿车的把手。

年日本WOWOW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引起广泛讨论的电视剧--《坡道上的家》。电视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位第一次成为妈妈的主妇因为不堪孩子的哭闹,在恍惚中溺死了自己8个月大的女儿。

这不仅是个例

虎*不食子。像《坡道上的家》这样的故事,在普通人的理解里,应该只是极端的个例,属于只发生在阴暗角落里的扭曲故事。

但事实上,对孩子的厌恶情绪,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

美国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杀子女行为占到整个谋杀罪中的15%。该研究还引用美国司法部的数据,在到年之间,共有名儿童被其父母杀害。

根据CDC的数据,在年,被父母所杀,是美国1-4岁幼儿的第三大死因。

年BBC的一篇报道文章指出,每年俄罗斯都有几十名女性在法庭上受审,她们的罪名是-杀死了自己的小孩。年,俄国有33名女性因为杀死婴儿受审,但专家估计实际数字要比这高出8倍。

年杀害孩子的这33名女性中,有会计,有教师,也有餐厅服务员和无业人员,她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各异,但是却都走向了这条绝路。

为了弄清事件背后的成因,BBC驻俄罗斯记者OlesyaGerasimenko和SvetlanaReiter走访了一些犯罪的母亲。

阿莉奥娜是她们当中的一个典型。

阿莉奥娜是经济学家,丈夫非常体贴,婚姻生活也很幸福。当夫妇俩得知他们将要有小宝宝时都非常的高兴。

为了迎接孩子的到来,阿莉奥娜不仅买好了包括婴儿车在内的各种婴儿用品,还特意去参加了产前课程,学习婴儿护理知识,她本来应该是一个完美的母亲。

但孩子出生后,情况急转直下,阿莉奥娜开始了连续的失眠,精神状况也逐渐失控。

一天,阿莉奥娜的丈夫回到家中,发现他们只有7个月大的孩子溺死在浴盆里。而此时的阿莉奥娜正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湖边。她喝了一瓶伏特加,准备投湖自杀,最后只是失去了知觉。

80%的犯罪母亲在孩子死前看过医生

在阿莉奥娜的案例中,阿莉奥娜为孩子的出生做了万全的准备,唯一漏掉的是没有了解关于产后抑郁的知识。

在俄罗斯,由于文化差异,产后抑郁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产后抑郁的母亲只能依靠自己的“坚强”来对抗疾病。

俄罗斯的犯罪学家说,80%的杀婴母亲在孩子死前曾看过医生,抱怨头痛、失眠等。如果她们的精神状况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并加以干预和治疗,那么悲剧很可能不会发生。

不少女性本就患有一些隐性的精神疾病,生产带来的生理变化和生活环境变化诱发了这些旧疾。比如阿莉奥娜,她在生孩子以前就曾有一段被精神疾病困扰的经历,只不过服药后逐渐好转,回归了正常生活。但生产和育儿压力让她的状况迅速恶化。

除了产后抑郁,另一个没有得到重视的疾病是产后PTSD(生产创伤应激障碍)。产后PSTD通常在难产母亲身上发生。生产过程中的痛苦在脑中回放或者通过噩梦重现,造成妈妈的紧张和焦虑。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历过“创伤性分娩”的妈妈,约三分之一之后会患PTSD。该研究对“创伤性分娩”的定义包括并发症、使用辅助分娩工具或濒临死亡。

OlesyaGerasimenko和SvetlanaReiter采访的另一位母亲塔蒂安娜,就是产后PTSD的受害者。塔蒂安娜的生产过程很不顺利,接生人员也特别不尽人意。这些都让她对生产心有余悸。她经常从产子的噩梦中惊醒,心狂跳不止。产后塔蒂安娜还患上了乳腺炎,身材无法恢复,并出现了严重的脱发。

这些事情的发生让塔蒂安娜开始对孩子心怀怨恨,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开始的错。孩子在萌牙阶段开始整夜哭闹,被剥夺睡眠的塔蒂安娜精神逐渐崩溃。“孩子的哭闹让你的头都要炸了,而且唤起了所有孩提时候的问题,”塔蒂安娜回忆说。

而丈夫没有理解她的困境,反而对她进行指责--“为什么别人都能做到而你却不行。你难道不是妈妈吗?”丈夫的话加重了她的负罪感。

在塔蒂安娜歇斯底里时,曾在哄孩子睡觉时故意大力摇晃孩子,孩子受惊吓后大声啼哭。有一次,她使出浑身力气把儿子扔到床上,并对还不懂她说什么的婴儿大声尖叫道:“你死了才好呢!”

比其他人幸运的是,在被足足折磨了一年后,塔蒂安娜开始寻求心理治疗,她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帮助,让她没有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

很多被各种精神状况或抑郁症困扰的母亲,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妈妈,孩子还是死了更好。或者因为这个世界太糟糕,孩子还是最好不在这个世界更好。有些妈妈在孩子死后,自己也试图自杀。

但是一些专业医生认为,只要得到专业的治疗,这些妈妈们都是可以完全康复的。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社会文化对抑郁症和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或忽视,没有受到专业的治疗。

无法排解的女性育儿压力

除了精神疾病,女性承受的育儿压力也是萌生“亲子厌恶”情绪的助燃剂。

在日剧《坡道上的家》的第一集。邻居、亲人以及媒体口中的那位杀婴母亲安藤水穗是一位虚荣、无情,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妈妈。

但是随着案件审理的进行,作为证人出现在法庭上的丈夫和婆婆,让观众逐渐意识到,嫌犯安藤水穗一直以来是如何在孤独无助的处境中独自面对种种育儿问题。

丈夫为了躲避家中吵闹的婴儿,常常借口工作繁忙而不回家。而婆婆更是视这种丧偶式育儿的状况为理所当然,且认为儿媳妇所谓的神经衰弱是一种借口。

杀人犯安藤水穗并不是所谓贪慕虚荣的女性,为了生育孩子,安藤水穗放弃了自己比丈夫收入高的工作,退回到家庭,丈夫对育儿工作的漠不关心,婆婆对她的求全责备都让她的精神健康进一步恶化,最终铸成大错。

尽管如此,法官和陪审团都认为杀人犯身为一名母亲,无论有任何借口,都不应虐待和杀害自己的子女,倾向于重判。

但在陪审团中,有一位同样是妈妈的候补陪审员,她在最后时刻,对着法官和其他陪审员讲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位陪审员同样对自己的女儿萌生过杀意。她理解杀人犯的心理困境和社会压力,认为杀人犯并不是一个冷漠的坏妈妈,在她厌恶孩子之前,她也是一个深爱孩子的母亲。

尽管她的这番慷慨陈词并未更改法官重判的决定,却让所有人多多少少明白了女性对孩子,或者对育儿的厌恶,错并不仅在女性自身。

日本是男性对育儿参与的最少的国家之一,尽管日本男性有育儿假,到年,真正休育儿假的男性,只占6%左右。繁重的育儿工作,全部都压在女性身上。

这样的事件不仅发生在日本影视中,在现实中也同样存在。年,一位名叫松下园里的30岁女性摔死了只有11月大的次子。

松下园里在年诞下三胞胎,照顾三个孩子的工作全部由她一人承担。更不幸的是,这三个孩子中还有一个孩子是兔唇,于是喂奶工作比普通孩子还要麻烦。

每个孩子每天要喂8次奶,3个孩子加起来就是24次。再加上换尿布,哄他们入睡,松下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1小时左右。

丈夫一度请了半年育儿假回家帮忙,但是丈夫连换个尿布都不会,孩子也不肯让丈夫抱。在意识到丈夫根本无法减轻自己的压力时,只能放丈夫回去工作。

松下园里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加上长期睡眠不足,最后在次子极度吵闹的情况下,心烦意乱,把孩子重重摔到了地上。

厌恶孩子是一种病吗?

尽管有少数人天生就厌恶小孩,但多数情况下,对自己的亲生子女产生厌恶情绪,背后都有难以言喻的缘由。比如没有得到治疗的产后抑郁症,无人分担的育儿压力和育儿过劳等等。厌恶孩子的母亲,常常自己也是一个受害者。厌恶孩子是一种病,但是病因却不仅仅在自己。

如何预防

首先,在孩子出生前,要好好考虑自己的状态以及自己和伴侣的关系。确认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多数对自己的孩子有极端厌恶情绪的家长,他们同样也有着很严重的婚姻问题。现在很多专家反对那些笑容可掬、怀抱天使般宝宝的妈妈的完美海报,认为这些海报让女性低估当妈的困难性。应该向女性充分解释育儿中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其次,正视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不是矫情、不是娇气。据年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统计,出现诸如情绪低落、悲观绝望、烦躁不安等产后抑郁症状的产妇,比例高达50%至70%,其中发展到产后抑郁症的产妇约有10%至15%。且这个比例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一旦家人或本人发现了产后抑郁的症状,就应该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讨厌小孩其实也是产后抑郁的表现之一。如果妈妈向你坦白她有这样的情绪,不应该不由分说的责怪她,而是要和她一起解决问题。

最后,男性要分担而不是帮忙。

还是在《坡道上的家中》,参与案件的女性书记官和丈夫的一番对话很有启发意义。

在当今社会,男性依然把照顾孩子视为女性天经地义的责任,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事情。只是在帮妻子的忙。

只有男性转变观念,女性身上的育儿压力有人分担。女性在育儿过劳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