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微笑
说实话,这篇文章很难下笔,医护志愿者们的专业态度以及对公益的深入理解,很难用一些激昂的形容词去形容“大爱”,大概因为职业背景,几乎每一个医护志愿者都是相对理智和平常心。一系列“彩虹屁”此刻都无法下笔,因为会显得狭隘和苍白。他们对这份志愿服务的热爱和付出,早已经跳脱出一般人对公益慈善的认知。于是,笔者试着用最简单的语言去记录真实的她们和他们。
“参加母亲微笑行动能帮助自己激发对护理的热情”
--谭浠病房护士“微笑”服务3年
母亲微笑行动能帮助医生拓展患者的边界,更开阔的对待患者。
--马思维言语语言病理学医生“微笑”服务7年
付出了,自己的幸福感更强;同理心,希望给别人带来幸福。
---石蕾手术医生“微笑”服务4年
女性医护占此次昌都站医护志愿者的67%,她们是护士、麻醉医生、整形外科医生。不可否认,女性具有天然的共情优势,更具同理心和耐心。我们采访了三名女性医护志愿者,她们虽是不同的岗位,但却都代表着女性医护在微笑行动中的力量。
“努力没有止尽”
石蕾是昌都站一名女性手术医生,此次她一共做了14例手术。因为原本就喜欢在藏区旅行,所以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密集手术没有任何压力。见到石蕾医生的人,都会发现,她是一个看上去特别坚定和理性的女性,但其实在这背后,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清晰的自我认知,又十分让人折服。她从没把微笑行动的志愿服务当成播撒爱心,而是她相信,付出了,自己的幸福感会更强,且她知道自己同理心强,希望给别人带来幸福。于是,机缘巧合之下,她参加了微笑行动并坚持了下来,对于微笑行动,她相信“努力没有止尽”。
“渡人即是渡己”
谭浠是医院的护士,此次她负责检查病房病人的体征,因为此次护士较少,工作时长比较长,相对辛苦一些。自年以来,她每年都会用自己所有的年假再加上额外的请假来参加微笑行动的活动。她虽然参与时间不是很长,但却十分认可微笑行动的价值,同时因为大家都是奔着公益的目标来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相较于日常工作的琐碎和辛苦,她觉得每次来微笑行动都能帮助她激发对护理的热情。
“患者永远是唇腭裂医生的财富”
马思维是中国尚在发展初期的言语语言病理学的医生,她有着极强的自我驱动力和使命感,非常热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为了克服语言障碍,除了配置藏语翻译志愿者,马医生提前准备藏语拼音国际音标版。她认为因为唇腭裂是序列治疗,周期较长,医患关系较为紧密。微笑行动可以帮助医生们拓展患者的边界,打破医患对立的关系。她通过观察发现,贫困地区的患者往往更加专注和珍惜治疗的机会,在发达地区要教好久的发音,在这里可能通过专业引导,患者一分钟就能学会一个发音技巧,这也是她在微笑行动感到特别有价值的瞬间之一。同时,她特别希望未来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宽贫困地区患者复诊的渠道,降低复诊的成本。
虽然是公益活动,但微笑行动一直坚持手术质量优于数量,这点非常棒。
--杨育生手术医生“微笑”服务16年
用自己的“手艺活”给贫困孩子免费手术,已经是习惯和融入生活的一部分。
--吴杰手术医生“微笑”服务24年
社会志愿者、护士、麻醉师、医生各个角色都是微笑行动这个“齿轮”的一部分,每个角色都很重要。
--穆雄铮手术医生“微笑”服务20年
此次十分巧合的采访了三位特别资深却相互之间又特别熟悉的三位医生。他们是国内顶尖的唇腭裂医生,但却十分谦虚平和,谨慎、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他们都有着20年+的微笑服务经历,基本每个人都至少做了例的“微笑”手术。他们对母亲微笑行动服务理念和价值的认同早已经深入骨髓。正如吴杰医生所说,已经是习惯和融入生活的一部分了,贫困的唇腭裂孩子们确实需要帮助,而正好我的“手艺”可以帮助他们。提起对微笑行动最认可的部分,杨育生医生觉得微笑行动一直坚持的手术质量,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低质量的手术不如不做,低质量手术造成的创伤远高于不做;穆雄铮医生觉得微笑行动每次手术前的全员心肺复苏培训是个了不起的坚持。三位医生一致都提到了,行业内顶尖的专家们可以因为微笑行动聚在一起,既做公益,同时,高手过招、互相学习也是特别有价值的事情。
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医院的同事、朋友几乎能参加的都被号召来了。另外,他们的家人不仅支持,也是参与者。杨育生医生从儿子出生那一年开始就以他的名义每年进行捐赠,帮助贫困孩子。吴杰医生的夫人和孩子全部都是微笑行动的志愿者。而此次昌都站非常重要的在地力量,医院在洛隆县挂职的吴颖之医生,正是穆雄铮医生的学生。同时,他们也一直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为微笑行动注入更多年轻的血液。
正是他们是非常资深的专家志愿者,所以他们经历了很多,也非常关心微笑行动的运营。他们有在条件简陋的乡村医务室手术,为了聚光,灯上挂了纸帽子结果着火了。虽然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手术室,但却十分了解母亲微笑的整体运作,对每一个环节和角色都了如指掌。比如穆雄铮医生特别强调,社会志愿者、护士、麻醉师、医生各个角色都是母亲微笑行动这个“齿轮”的一部分,每个角色都很重要。
“被需要”、“我恰好可以”以及“我认同”,是这次医护志愿者采访体会到的最质朴的感情,比起受益人和非医疗志愿者浓烈的情感和情绪,医护志愿者们确实要显得更加理智和平静。但是他们所带给人的思考却是值得回味的,当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变成一件“小事”的时候,不再是需要激烈鼓吹的“大事儿”的时候,这个社会真的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母亲微笑行动,就是这些医护志愿者们所找到的一个乌托邦,发挥专业所长,当成习惯和小事儿去参与。
此次采访印象最深的是,问起她们和他们高密度的手术是否辛苦,几乎都一致的回答不算啥。可是啊,我们知道的一天长达10-14个小时的手术怎能不辛苦,但辛苦绝对不是全部。当年轻的医护志愿者通过微笑行动思考医疗公平、医患关系、患者边界、人生的平衡点和自我治愈,当资深的医护志愿者通过微笑行动思考行业联动和发展。我们知道,母亲微笑行动不只是单单奉献“辛苦”的公益活动。微笑行动更是一个平台,凝聚爱心,传递资源,了解贫困地区,探索自我,可持续帮助贫困唇腭裂儿童,甚至帮助医护们去更好的实现专业发展,以及助力行业和社会的发展。
采访:王玲玲、周泽源、李一禾
文案:王玲玲
摄影:董振华
编辑:沈洁、俞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