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老豆腐坊
作者:秋时
说起豆腐坊,引出肚里的馋虫,些许回忆伴着豆腐的香气飘出。
早年,新河有几家豆腐坊,北河底的韩豆腐坊,前街的小咬豆腐坊,大胡同好像还有一家卖豆腐的店。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数“小咬儿家”。
从我家顺蛤蜊皮子道往南走,大约百十米的街角,开着一家老豆腐坊,老人们都叫它“小咬儿豆腐坊”,至于为何得此雅号就不得而知了。
小咬儿家是一座土院子,一人多高的土墙连着高且宽的土门楼,左手边是一间宽敞的土屋,这就是制豆腐的作坊。
豆腐坊主人是一个本分的男人,他不爱说话,只知闷头干活。家里有个唇裂的男孩儿,比我的年龄大几岁。小时候我常去那玩儿,院子空地上可以练武,但我更感兴趣的还是豆腐坊。
豆廊坊里有一副硕大的磨盘,被蒸腾的热气笼罩在一处角落,蒙眼的毛驴不用主人吆喝就围着磨盘转,伴着磨盘碾转的声响,白色的豆浆从石磨边缘挤出,顺着围槽流进一个大桶里。再用一张泛*的大白布兜摇来晃去,为的是滤掉豆浆里的豆渣。再把布兜的豆渣放到案子上用力压,直到豆渣擦不成团。滤出的豆浆被倒进一个超号的大铁锅里熬,一次次地撤掉浮沫儿后,再往里调进一些卤水,趁着尚未凝固赶紧舀出,放进蒙着粗布的木槽内,并一个个摞起来,再在上面压上东西,挤去里面的水,豆腐就得活了。
每天早上,豆腐坊门前大都排着长队,端盆儿的、拎浅儿的、捧着碗的,为的是就买小咬家的豆腐,那豆腐细嫩而又洁白,块儿大味儿美,而且水分少,二分钱一块,做汤烩菜都少不了它,有时我专门去买豆腐渣,它便宜,一分钱能买一大碗,远比豆腐实惠又解饱。放些葱和盐炒着吃,再放一些虾皮儿进去,那味道就更鲜了。
到后来,小咬儿豆腐坊被“革命潮流”淹没了。豆腐也跟大多数食品一样被“定量供应”了,每逢年节的虽然也有豆腐吃,味道却随着时间衰变,逐渐没了感觉。尽管时光已流逝了半个多世纪,爱吃豆腐的我吃过很多豆腐,味道和记忆都随时光淡去,只有“小咬儿豆腐坊”的味道始终寄存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卖的豆腐,无论色泽,还是味道,怎么也不如小咬儿家的。都说卤水豆腐,看上去挺嫩,吃起来不香。自己泡*豆打出的豆浆,也没有老豆浆的味儿。不是嘴刁了,实在是找不到那老豆腐的感觉。
那天我去早市,看到一份儿豆浆,老远就闻到熟悉的老豆浆味儿。摊贩说是自家石磨磨的,或许是为了证实,旁边还摆着一板儿鲜豆腐。我于是买了一块钱的豆浆、两块钱的豆腐,回家一尝,还真有老铁锅熬的味儿。后来我又去那个摊买了几次,不知为什么,豆浆却变了味道,干脆我连他的豆腐也不买了。
说来也不怪,如今吃的东西都无法保证安全,更甭说地道的滋味了。现在的*豆也大都“转基因”了,就别再奢求当年老豆腐的味道了。
怀念小咬家豆腐坊,怀念老豆腐的味道……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长按